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目录》编写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本次调查问卷3804份,对回收问卷按照设定标准进行处理后,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290份(除非特别指明,本目录中的样本是指最终有效样本数),征集企业紧缺专业人才岗位共计59个。
一、样本企业基本信息
杭州市新制造产业的企业分布情况按从大到小的比例排列依次是萧山区、余杭区、西湖区、富阳区、江干区、临安区、钱塘新区、高新(滨江)区、建德市、上城区、下城区。其中新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占比高达19.33%;余杭区紧随其后,占比为14%;西湖区、富阳区、临安区、江干区、钱塘新区、高新(滨江)区、建德市的占比相当。新制造产业中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的高达80%,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其它(包含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联营企业)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非上市企业占比为78.67%,上市企业占比为21.33%,受调查企业的员工总数在101——500人的区间占比较高,达30%;1001人及以上的人员规模和50人及以下的人员规模占比相当,均接近20%;501——1000人的规模和51——100人的规模占比相当,均接近15%。
在未来1年内,67.33%的企业预测内部员工需求是增加的,需求不变及减少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5.33%、7.34%。在近1年的员工流动率中,44%的企业内部人员流动率控制在5%以下,3.66%的企业内部人员流动率高达30%以上。
新制造企业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数字安防、新能源新材料这5个产业均有分布。其中,与高端装备产业相关的企业最多,占比高达42%;与数字安防产业相关的企业最少,占比仅为1.33%;此外,企业在新制造产业中占比由高到低的依次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
在高端装备的细分领域中,与智能制造装备有关的企业占比最高,高达61.9%;紧随其后的“其它”领域占比达28.57%,具体包含的业务有汽车底盘系统零部件、电力设备、输配电行业、仪器仪表等等。
在生物医药的细分领域中,从事化学药品与原材料制造的企业占比高达27.91%,同时具有相同比例的是“其它”领域,具体包含的业务为医疗器械制造、新药研发、农业等等。在节能环保的细分领域中,占比高达41.67%的企业专攻高效节能产业;紧随其后的是先进环保产业,占比为33.33%;在“其它”领域中,具体包含的业务为环境治理、半导体照明等等。
在数字安防领域中,企业主要涉猎领域为智慧消防安防和光通信。
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细分领域中,占比高达26.67%的企业专攻“其它”领域,具体包含的业务有智慧建造、纸张印刷、磁性材料、橡胶助剂、电子产业、节能建筑涂料、氢能源传感器、电能质量及综合节能服务等等;紧随其后的是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业务,占比为20%。
占比36%的企业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22.67%的企业销售收入在1-3亿元,销售收入在亿元级别的企业占比之和超过50%。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占比高达50%;成熟期的企业占比次之,为35.33%;初创期的企业占比为14.67%,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占比之和超出50%。
新制造企业较为满足本公司创新能力的占比最高,为51.33%;占比为8.01%的企业完全满足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缺乏积极评价的企业占比之和为40.66%。
占比为70.67%的企业将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匮乏归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创新创业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资金不充足、创新创业的政策体制不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够理想等因素占比尾随其后且大体相当,“其它”因素占比最少,为4%,具体因素包括国企受政策束缚影响、薪酬机制缺乏竞争导致创新人才匮乏等等。
二、样本企业现有专业人才信息
专业人才占比为30.14%,新制造产业的专业人才占比仅为16.94%。
专业人才的学历以本科居多,占比高达46.96%,硕士及以上的占比之和高达13.21%,专业人才的本硕博学历占比超过50%;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人才占比高达14.78%。
来自普通高校的专业人才数量最多,占比高达73.14%,而海外留学的专业人才占比仅为2.62%。
专业人才的学历构成中年龄段在26-35周岁的人群占比最高,为42.26%;其次是年龄段在36-45周岁的人群,占比24.14%;然后是年龄段在25周岁以下的人群,占比为19.19%;最后是年龄段在45周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最低为14.41%。
获得初级职称的专业人才最多,占比高达55.30%;其次是中级职称,占比28.98%;占比最低的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仅占15.72%。
专业人才技能等级占比最高的是初级工,占比为31.37%;其次是中级工,占比达27.63%;技能等级占比最低的是高级技师,占比为9.18%。
来自中国大陆的专业人才占比最高,高达97.64%;海外留学的专业人才占比为1.33%;海外工作专业人才占比为0.79%;外籍非华裔占比为0.14%;外籍华裔专业人才和港澳台专业人才均占0.05%。
三、样本企业专业人才工作现状
企业员工招聘频率“每月1—3次”占比最高,为21%;频率为“每年1—3次”占比次之,为18%;频率为“常年招聘”、“每年3—6次”占比均为14%;频率为“每月4—6次”、“每年7次以上”占比分别为12%、11%;频率为“每月7次以上”占比为6%;“按需求”占比为3%;“其它”占比仅为1%,具体内容同受调查企业的自身特别需求相关,例如每天刷新求职信息、按编制招录满等等。
占比为43.33%的新制造企业面临着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三个月内到岗”的情况;占比为24.67%的新制造企业面临着专业人才“一般紧缺:半年内到岗”的情况,占比为22.67%的企业面临着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一个月内到岗”的情况;只有占比为9.33%的企业目前不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
93.33%的企业采用网络招聘的渠道,这表明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为企业招聘专业人才带来了便利,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招聘渠道。除此之外,大多数新制造企业采用多种招聘渠道并行的方式以最大限度的引进专业人才,例如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人才猎头、国际人才交流项目等,其中“其它”包含了同行业内部转岗跳槽等等。
新制造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采用参与行业内交流活动、内部轮岗交流、开展相关课程短期培训(三个月以内)、举办专业讲座的方式,以上四种培养方式占比均在50%左右或超出50%。此外,“其它”包含海外研修、招聘能直接上手的员工。
85.33%的新制造企业将保留专业人才的优势归因于薪酬待遇,随后紧跟着的因素分别为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上4点因素占比均超出50%;占比为44.67%的企业将保留人才的优势归因于租房补贴等其他优惠条件,紧接着为地域综合发展程度;占比为1.33%的“其它”包含行业前景、行业地位。
目前企业在紧缺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中,行业技术发展对岗位技能有新要求占比高达68%,行业发展对岗位人才需求增大占比高达58.67%,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占比高达52.67%,自身吸引力不足占比为42.67%,占比为6%的“其它”包含所在区的人才政策缺乏当地特色、政府补贴政策力度针对性较小、工作对人才专业性需求较强、企业所在的地域相对偏导致人才引进困难。
在当前新制造企业培养人才的难题中,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规划占比58%;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评培训供给不足,占比分别高达56%、52.67%;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占比为44%;占比为4%的“其它”包含发展平台不多、人才技能与企业发展不匹配、员工忠诚度和稳定性对企业内部培养力度的影响。
在改善人才紧缺问题的有效措施中,提高薪酬待遇、增加福利占比高达86.67%;完善员工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储备高达84.67%;开辟新的招聘渠道占比为54.67%;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占比为50.67%;占比为1.33%的“其它”措施中包含与对口院校的对口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渠道。
四、样本企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意向
企业所需的人才服务中,网络招聘服务占比为79.33%;现场招聘服务占比为64%;高级人才委托招聘服务占比为57.33%;同时,占比均为24.67%的人才派遣和测评咨询也是企业所需的人才服务。
在导致人才紧缺的原因组成中,选择本地专业对口领域的人才数量少这一选项的企业占比为64.67%;选择新增业务导致人才紧缺的占比为46.67%;选择薪酬福利等缺少外部竞争力的占比为42.67%;选择员工流动率过大的占比为22.67%。占比4%的“其它”原因主要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稀缺和专业极限性大。
占比80.67%的企业对未来专业人才需求的判断呈增加趋势,占比为17.33%的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稳定不变。
在短期(1——3年)领域需求中,紧缺专业人才在短期战略中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领域,其中智能制造人才紧缺比例达到40%,反映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方向中人才紧缺最为严重;占比为5.33%的“其它”领域中,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无人智能制造领域。在生物医药中,紧缺专业人才在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领域占比达到9.33%;在化学药品与原材料领域、生物医药相关服务领域占比均达到8%;占比为6%的“其它”领域中,专业人才紧缺主要分布在新药研发领域。在节能环保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效节能产业和先进环保产业,占比分别达到8.67%和7.33%。在数字安防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力安防领域,占比达到2%。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太阳能产业和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领域,占比分别达到6.67%和5.33%。
在中期(3——5年)领域需求中,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领域,其中智能制造人才紧缺比例达到40%,反映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较紧缺;占比为5.33%的“其它”领域中,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无人智能制造领域。在生物医药中,紧缺专业人才在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领域的占比达到9.33%;在化学药品与原材料领域占比达到10.67%;在化学药品与原材料制造领域占比达到6.67%,占比达到6%的“其它”领域中,专业人才紧缺主要分布在新药研发领域。在节能环保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效节能产业,占比达到11.33%;在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紧缺专业人才均达到了6.67%。在数字安防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力安防领域,占比2%。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前沿新材料和新材料相关服务领域,占比均为6%;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紧缺人才占比为5.33%。
在长期(5——10年)领域需求中,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领域,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人才紧缺比例达到40%,反映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智能制造专业中最为紧缺;占比为5.33%的“其它”领域中,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无人智能制造领域。在生物医药中,紧缺专业人才在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领域占比达到9.33%;生物医药相关服务占比达到8%;化学药品与原材料制造占比达到6.67%;生物医药关键装备与原辅料制造占比达到6%;在占比为6%的“其它”领域中,紧缺的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新药研发领域。在节能环保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效节能产业,占比为8.67%;在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紧缺专业人才占比分别达到7.33%和5.33%。在数字安防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力安防领域,占比为2%。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紧缺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太阳能产业领域,占比为6.67%;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占比达到6%;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占比达到5.33%;前沿新材料和新材料相关服务占比均为4.67%。
表1 新制造产业紧缺人才的岗位分布情况
五大新制造产业领域 | 紧缺岗位 |
高端装备 | 资深模拟IC设计师 |
生物医药 | 化分析副高级研究员 |
节能环保 |
废水设计工程师 |
数字安防 |
电子硬件工程师 |
新能源新材料 |
IE工程师 |
从有效样本数据来看,企业大部分岗位对求职者从业经验均有一定要求,利于缩短紧缺专业人才进入岗位的适应时间,大部分企业招收3—5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大约占43.33%;紧随其后便是1—3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大约占比33.33%;23.34%的企业要求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年限要长于5年。
大部分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0%。新制造产业五大重点领域对于专业能力要求较大。为接轨国际领先技术,紧缺专业人才岗位任职要求中高频次出现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此外,企业除了对专业技能有硬性要求之外,对应聘者的内在特质也做了要求,例如抗压能力、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这表明新制造企业在引进高技能人才时着重兼顾应聘者的能力才干和心理素质,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专业人才引进渠道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企业现有专业人才引进渠道,罗列选项以供企业进行多选,企业在进行专业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招聘方式。
选择网络招聘的企业占比93.33%;选择内部员工推荐的企业占比70.67%;选择现场招聘会的企业占比60.67%;选择校园招聘会的企业占比50.67%;选择人才猎头的企业占比45.33%;部分企业选择通过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同行业内部转岗跳槽和其他渠道进行人才引进或招聘。
六、引进紧缺专业人才亟待政府提供的帮助
当企业被问及“贵单位在新制造产业专业人才引用有贸的工作中,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占比最高的三项依次是拓宽专业人才引才渠道(占比76%),帮助企业与对口高校开展常态化人才输送合作、完善对接工作(占比72%),设置企业引才补贴奖励政策(占比72%)。同时,企业建议政府发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完善人才、项目信息供需平台的建设、构建人才信息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协同项目、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各级创新中心;设立重点产业技能发展基金,扶助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完善领域内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实施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如杭州市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培养一批技能精湛、素质优秀的“杭州工匠”,大力培育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求的高专技人才。